我童年时期也养过狗
基本印象都很好
眼神深邃 沉静
没有给我带来过一点对动物的厌恶之情
全是陪伴和回忆
大概三只狗陪伴我的童年
都属于中大型犬 类似德国黑背和土狗的串种
稳重 谦让 深沉 仁义 可靠 专注
最近家附近来了一只流浪狗 住在我家胡同里 家人每日投喂 提供狗窝
貌似是雪纳瑞跟小某种型犬的串儿
从这只狗的眼神和行为
我居然生出对狗这种动物的厌恶...
它像在讲台下时刻瞄着你 准备趁老师不注意搞动作的学生
会表演
表演可怜 表演惊恐 表演饥饿
但是眼珠子贼着
一肚子小九九
长于社交取巧 会不断试探底线
权衡得失 求取资源 并且十分会判断谁好相处 谁有威胁
狡猾 伪装 虚伪 谄媚 试探 妒忌 乖张 还见人下菜碟
用小人相来形容一只狗有点太苛刻了 但真的贴切
心机 城府 但又浮于表面
如果要拟人化的话
像你看似无害 实则试探 投机 背后算计很多且智障的亲属或者同事
但是不得不说 它很聪明 眼神一转 全是精明的算计
只是动物一旦聪明得太像人 就让人下头
但是其实我是知道的 这确实点过于要求严苛
它只是一只被遗弃过和欺负过的狗 被创伤塑造的生存者
它需要这种审时度势地过日子 它的滑头大概也是条件反射式自我保护
还有体型与生存策略的关系
虽然都是狗 但我童年时的狗 都属于种大型犬 食物链顶端 有力气 能做君子
这小玩意不到七斤重 只能做”小人“才能活下去
身体强壮 有资源 有底气的人或者狗 才能光明磊落
身体弱小 资源少的人 要机敏地曲线求生 可厌之处 恰恰是它在残酷街头被证明最有效的生存策略
还可能是视角问题
童年时 我跟狗的关系是平等的 朋友的关系
而现在 更多的是供养和被供养者的关系 视角不同 狗的形象也不同了
我把这事说给朋友听 说这逼狗如何故意打翻水盆 企图控制水盆来获得安全感云云
朋友说
”在泰国的时候 路边也有很多狗
不知道有没有主人
那狗路边一坐
对人也是爱搭不理 感觉它们没认为自己是狗 或者说 知道自己是狗也没觉得地位比人低
你走你的 它蹲它的
人若多看它几眼表示出对它的兴趣
那狗也跟路人似的用询问的眼神瞅瞅你 情绪平稳
反观中国城市里的狗
一部分狗仗人势 一部分极尽谄媚 一部分毫无安全感 一部分春生秋死 等等“
他最后说 "狗也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因为跟猫相比,它们更深地融入人类社会体系,猫不在乎。
从这一点上能窥见社会的某种状态,某种焦虑,某种不淡定,某种更严格的丛林法则"
确实好像是这样的,对于流浪动物乃至家养动物 往往缺乏一种稳定宽容的中间地带
它们要么完全被纳入家庭成为“毛孩子”要么就在街头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也许我厌恶的核心 或许不只是这只狗的“小人相”?
可能厌恶的更是它被迫成为“小人”的那个残酷的剥夺了它尊严的生存现实
一个灵魂被生存压力扭曲的过程和结果 这令人不快
但该说不说,表演可怜还是有用。毕竟到即使讨厌,也还在每日喂饭。
评论